如果你想聽關於可可的事
- 昀 池
- 2020年11月12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如果真的要說喝可可、選巧克力有什麼學問或對錯,我又比別人多了解多少,憑什麼告訴別人怎麼喝可可,我更想做的其實是分享「可可」這個作物的故事。有多少人知道巧克力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就不知道。
直到去了拉丁美洲。

可可果園教我的事
我去參觀不同國家的可可莊園,一大片一大片的可可果樹,他們示範可可從採摘到發酵、烘焙之後,如何用石磨碾碎果實讓咖啡色的可可萃取出來。他們説在還沒有引進蔗糖以前他們使用的是100趴苦澀的巧克力,跟藥一般的苦。後來機械化後可可被工業化國家大量引進,製作成各種甜食和飲品,甚至加了牛奶,可可雖然傳遍了歐洲及全世界,反過來人們卻忘了可可的最初樣貌和原來的樣子。



在哥斯大黎加的時候我很幸運到了一個專門做可可的工廠溜搭,和老闆相談甚歡,老闆的一杯熱可可飲品立時令我人生震撼,那濃郁芬芳、充滿油脂華潤感及帶有椰子香氣的飲料,喝下去在口中充滿鼻腔,怎麼能有如此美妙的東西?我人生第一次品嚐。
我立時決定替他們工作,只為了多喝幾杯熱可可並學習可可的知識。創立了中文版生可可的粉絲專頁,多希望更多人能認識可可,認識可可的各種對健康的好處,了解如何享用這種可以提升生活品質、感到幸福的飲品。


工廠裡他們用獨自研發的工法發酵可可豆,用最簡單的機器研磨可可果實,受熱擠壓之後裝模成型,形成最純粹的純可可。

一塊如此到你手中的可可,得來不易。

逛走過幾個莊園後,知道可可如何被製作,了解它是深植於拉丁美洲原住民文化的一種作物。對他們來說可可的文化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精神文化。有的人們家中有製作可可需要的可可壺和木樁;早餐或路邊攤常常可以看見可可,比起其他國家他們「喝」的比「吃」的巧克力更常見。

儘管如此,那些可可也大多是加了非常多糖的熱可可,要吃到原汁原味的可可並不容易。

而在可可莊園裡,則可以看到人們如何用傳統工法製作可可,用石磨碾碎以烘焙好的可可,裡面的chocolate nibs經過多次擠壓釋出可可脂,與當地的純紅蔗糖搭配,婦人馬上挖了一口讓我試吃。
原來這就是巧克力!

後來我才知道,種可可的農人像城鄉上萬的故事一樣,被剝削、被壓榨,最可恨的是他們很多是原住民,沒有資源和辦法改變一切。

為什麼可可不適合用牛奶煮
很多原因。第一,牛奶會搶了可可的風味。第二,可可會讓可可裡面的營養成分大打折扣。
第三,原始的喝法適用水煮,如果要喝最原始的,按照傳統的才是最好的。
不過,這也許是我個人的小小偏執。
原住民的做法也會加入辛香料,肉桂、丁香也許都是不錯的選擇,也可以試試加入薑黃、辣椒粉,製作屬於你個人的味道。
一般人很難接受不加糖,加糖要加到一定的量才會有甜味,依個人喜好放入即可。

我發現巧克力真的是一個好迷人的食物啊!不是那個加了很多糖放在便利商店架上的巧克力棒、不是我們常常喝的美碌阿華田、不是各種加了可可粉的甜食或蛋糕餅乾,而是可可本身。
那個幾乎所有人都用一輩子誤會的東西。
原來是從一顆果子開始。

從一杯可可開始
難道純度是巧克力唯一的評判標準?
答案是否定的。很純的巧克力也可能因為製作方式的不同讓風味盡失,發酵不全、烘烤過度,或已經被抽取過可可脂了,這些都很難在食品標註上看到訊息,而這也是消費者在選購好可可最大的挑戰。
除非去仔細研究該家廠商的製程,否則很難知道可可到底是否還是完整的可可。
如果現在你又問,知道如何分辨好壞又如何,市面上根本沒人在賣真可可,這不是自找麻煩嗎?難道每次在品嚐巧克力時都要變得尖酸刻薄的批判嗎?
也許我們太習慣選擇無知、不注重食品來歷,不願意花錢選購好的食物。害怕當被孤立的人,發現很少人在做好的事情。
人們都會有想吃垃圾食品的時候,不過一旦你知道好壞區別,你就多了一個選擇,不管你最終選擇的是什麼。
從一杯可可開始
很神奇吧!因為一段旅程,認識一個本來就很愛的東西,發現愛錯了,改正之後,變得能夠更加珍惜。

我越來越知道可可的好處後,反而很少再去想那些科學上的功效。
我覺得首先要先能夠分辨真可可與假可可,讓人免去「吃巧克力會變肥」的舊思維。之後我們要知道怎樣品飲可可是最能把握可可原汁原味的方式。
對我來說可可不只是能在空虛或寒冷時來上一杯的美好飲品,如果要談到它可以抗癌、抗老化、助興、增加體能、促進腸胃蠕動等等,甚至把它拿來做儀式用途,都是附加的好處了。

其實我還想說很多,不過關於可可,說也說不完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