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昀 池

解鎖哥斯大黎加10件事(下)

已更新:2021年1月5日

上一篇文提到關於哥斯大黎加可以做的五件事,如果說前五件是開始以觀光的角度看哥斯大黎加,下集的五件事則是活出哥斯大黎加生活的關鍵,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第六件事:用Pura Vida打招呼,聽哥斯大黎加人怎麼說話

¿Como hablan los ticos(哥斯大黎加人怎麼說話)? 哥斯大黎加説西班牙文非常哥斯大黎加,每次聽到,都會噗嗤出來的那種。

除了最經典的R發音非常特異(跟美國人發的根本一樣),還有他們開口閉口的Mae(老兄)

只要聽到,就知道哥斯大黎加人在你的附近。


這些ticos(哥國人)最喜歡講的話如下(如果懂西文的話)


如果看不懂,教你一句秒變ticos的招呼語: Pura Vida! (意譯:單純生命、只是生命、只是生活...,像台灣的吃飽沒?嗨!、掰掰...)

這句話幾乎是哥斯大黎加的代名詞。當地人面對很多事情Pura Vida(C'est la Vie)的心情,很是灑脫。人生不過如此,也許面對曾動亂不斷你爭我奪的過去,以及至今貪污行賄、宗教權大、貧富差距等種種拉美典型問題,哥斯大黎加人早已習慣看開,Pura Vida,不就是人生,何必計較太多?


「Pura Vida」原為生態觀光的slogan,後來變成最哥斯大黎加的印象,一種人生態度,一種天塌地崩事不關己的泰然,一桿稱起地球的闊氣。




 

第七件事:進到哥斯大黎加人的廚房:這麼愛吃gallo pinto及必殺醬汁

我一直記得這個在Puerto Viejo的原住民杯杯,他為我做我在海岸吃過最好吃的Rice and beans (加了椰奶的黑豆飯叫rice and beans,一般的則稱為gallo pinto),自此之後我去他店裡好多次。還進到他的廚房要他幫我做只有禮拜六日才有的椰子鮮魚湯(rondón)。


Gallo Pinto

哥斯大黎加的廚房有三寶:黑豆鍋、白飯鍋跟濾咖啡架。

透過我精密的觀察(也不需要精密),哥斯大黎加人有一個專門煮黑豆的壓力鍋,每天早上都要加熱一次以免壞掉(不過通常兩三日內就會吃完);另一個則是專煮白飯的電鍋。為什麼要特別說明呢?因為「電鍋」在中南美洲其實很少看見。比如我問墨西哥人怎麼煮飯時,他們會聳聳肩很自然地說:「就用鍋子煮啊!

放一鍋水把白米放進去,加入調味料、洋蔥、甜椒等等做出一鍋可以直接吃的紅飯或白飯。沒有「電鍋」這個神器照樣過活。不過哥斯大黎加也許因為吃飯比吃玉米餅多,又比較科技化,既然每一餐都吃黑豆和白飯,乾脆準備兩個電器,隨時供給免煩惱。




對拉美國家來說白米似乎不能只是白米,電鍋下去煮之前都會先放入大蒜、洋蔥、香菜、油等初步料理,米利則是較為乾硬。

(網路圖)


(網路圖)


Gallo Pinto(spotted rooster,意譯是斑點公雞)是當地對炒入黑豆和白米的飯的稱呼。以往我以為黑豆和白米是一起蒸煮的,不過原來是個別煮好後才炒在一起。這個「炒」的工序不能馬虎。想像一下一早醒來,哥斯大黎人踱入廚房先打開前一碗的黑豆鍋和米飯鍋。打開炒鍋,放入油、紅椒、丁香、洋蔥,倒入熱好的黑豆和白飯,拌炒一下,加入神秘醬汁Salsa Lizano上色,接著放入香菜點綴,20分鐘過去。接著炒蛋、切酪梨、起司(或炸起司),擺盤。

哥斯大黎加人好會享受早晨。而就我觀察,他們的確是早起的族群

(網路圖)




Salsa Lizano是哥斯大黎加特產,Lizano是廠牌名字,這種醬應該稱作Salsa inglesa(跟英國卻沒關係),但是哥斯大黎加大廠牌常常取代東西本身而成為那個東西的代名詞(你知道我的意思?)

很難說明它究竟是什麼,不過就是一種用植物做的酸酸鹹鹹的醬,他們能夠把它加入任何料理裡。問當地人為什麼這麼愛這種醬,他們也說不出來。











咖啡器具 chorreador de café

咖啡器具有什麼好說,看到這個器具,我覺得有很多可以說。


哥國咖啡發展很早,以其精品咖啡聞名於世。關於哥斯大黎加咖啡那又是說不完的故事。雖然此國國土較小,但因多火山,土質肥沃,海拔較高,國內禁止種非阿拉比卡的豆子,因此出產咖啡的品質都很好。


由於長久的咖啡文化,發展出特殊的咖啡萃取器具chorreador de café。這個器具的設計本質上和手沖濾網很類似,但不需要用手慢慢繞圈圈,而是一次注入較多的水,直到咖啡滿杯。去咖啡莊園參觀時解說員提供另一個據他自己說更正確的方式:先用熱水煮咖啡,再過濾網去除咖啡渣,可以萃取出更豐富的咖啡味道。他說:「以下方法熱水過咖啡時間太短,還來不及萃取咖啡的味道喔!」


稍微懂一點咖啡的人應該都知道形成咖啡風味的要素非常多,從品種、收成、日曬水洗蜜處理發酵方式到烘焙程度等都會影響,而沖煮更佔了很關鍵的角色。比如用法式濾壺、手沖、摩卡壺、壓力壺等等都會形成不同風味。而哥斯大黎加也許發現這個器老少閒宜、易於操作也相對容易呈現他們品質較好咖啡的本色。另外由於是絲襪材質可以重複利用達到環保的目的,這個國家不只綠,還對環境非常友善呢!


當時我寫了這樣一段文字:

哥斯大黎加是中美第一個種植咖啡的國家。主要種植arabica(高海拔種),和瓜地馬拉一樣。Follow粉專的人還記得之前的咖啡小知識嗎?阿拉比卡咖啡品質比robusta好,咖啡因較淡苦味也沒robusta重。哥斯大黎加面積較其他產豆國家小,產量不到全世界1%(第一名巴西4%,第二名則是越南!)。大量山區地形讓此國以品質優良的嚴選咖啡為主。外銷至美國(主要)日本和澳洲。

咖啡在哥斯大黎加為常重要的外銷品,佔出口25%。農村地區常常可以看見全家投注咖啡莊園的景象,圍繞咖啡莊園的地區則提供附近鄰居工作機會,由於咖啡豆均為人工採摘,成熟季需要大量人力,貧窮人家連小孩也動員採摘咖啡。不為外人道的則是過低的薪資,以成果付工資,一整箱的紅色(成熟)咖啡豆只給2美元,賤價令人扼腕。

外銷豆接以尚未烘培的綠色生豆為主。咖啡有四層外殼,採摘下來得豆子經過日曬會脫下第一層殼,接著水洗把類似果凍的一層洗掉,之後透過機器脫殼(古法為以鋤拍打),最後一層到烘焙時才會爆掉,也是為何烘豆時會有一爆二爆的現象。烘豆其實可以用平底鍋自己炒,四五分鐘後會聽到爆破聲,之後放個一天就可以磨來喝了(可以試試看)。豆烘的越久就越苦,咖啡因也越少。大家熟悉的咖啡味道大多是重烘培的,嚐不出咖啡真正的口味。淺焙的較酸,是品嚐好咖啡的好選擇。

很多人認為咖啡因來自咖啡豆本身,其實更重要的事製作咖啡的方式,過熱水越久咖啡因越濃。因此其實expresso咖啡因不比americana濃,因為咖啡過水很快。反之法式濾壓壺的咖啡在水裏較久,咖啡因較濃。而最濃的則要屬冰釀咖啡則封存了所有咖啡因,濃度非常高。

哥斯大黎加有一套自己的咖啡製法,叫cafe chorreado。用木架架上一個肋撕絲襪的網子,把咖啡粉放入網內再用熱水慢慢淋上待其過濾則完成,關鍵在於要慢慢淋熱水,增加熱水和咖啡接觸的時間。另一種更講究的方式是可以先另外用熱水沖咖啡,再將兩者一同通過chorreador,這樣咖啡和熱水產生較多接觸時間,如何比較好喝就要自己試試了。

咖啡是藝術,是科學,是文化,是生意,實在有太多學問了





在Puero Viejo杯杯的故事還沒說完。在海邊沒事的時候會跑去這裡蹭飯吃。(人家明明是餐廳)他應該被蹭到很煩了所以終於做了我尋尋覓覓的椰奶鮮魚湯。我看他現剖椰子,倒出椰子水,把椰肉拿去果汁機攪拌濾掉再跟蔬菜和魚肉一起燉煮。

「原來椰奶是這樣來的啊!」

這道菜味道還挺像泰式咖哩湯,不過加了當地的木薯和蔬菜,多了一種加勒比海風情。我用腦子僅有的記憶之後在哥倫比亞朋友的廚房試圖做一道椰奶咖哩。拿出我包包裡隨時放著的咖哩粉、薑黃粉、鹽等材料,結果發現剖椰子最難。我們想把椰子從高樓丟下看能不能裂開,但顧慮裡面會被摔爛。後來採取用熱火烤,再蠻力打開。千辛萬苦煮了一頓好久的晚餐,吃到時已經快11點。

哥倫比亞朋友說:「味道不壞。」

我說:「好像少了什麼,但自己亂煮就是會這樣。」

廚房有很多秘密,光用看的怎麼可能學會呢XD



看當地人怎麼做菜、做咖啡、甜點,不只可以直接吃到和了解食物原本面貌,更是了解當地風情最直接的方式吧!


 

第八件事:爬樹

城市長大的小孩,怎麼可能爬過樹呢?

我一開始強力拒絕,萬一掉下來怎麼辦?不是普通的樹,而是三四公尺高的大樹。

爬樹的時候我從來都不往下看。


在此紀錄當時的一段:

是Ficus(無花果種類的)樹,盤之錯節,樹幹都被掏空了(好像有某種菌種會把Ficus中間吃掉)。

這種樹並非「盤根錯節」,而是很乾淨的像梯子的枝幹,交叉的菱形洞口剛好可以讓腳順利踩踏上去。越到上面,洞越小而密集,直到伸出枝幹為止。

朋友呼喚:「來吧!別客氣」


「我沒有客氣啊!只是我真的不敢再上去了」才爬到第三根樹根我就投降。

「你一定要上來,不然你會後悔。」

「我不會後悔,我在這裡風景很棒了。」我的腳開始發抖。 「你拉我的手,我幫你。」朋友堅持。

「如果我在上面下不來怎麼辦?」

「我會幫你啦,不用擔心。」

「哇!好高了。好,我要慢慢來。」我沒辦法往下看了。「慢慢來,慢慢來...」



「快到了,加油。」朋友已經到達最高點。

「為什麼你這麼輕鬆啦!欸,真的不會摔下去嗎?」

在不管什麼地方都有防護措施的台灣,到了沒有防護措施的地方好像變成殘障

我才突然發覺面對未知,面對美,我們竟是帶著防衛態度的。

當我們我們總是深怕會受傷,帶著那層防禦害怕的心,往往也把自然的美也一併革除在外,豈不是很可惜?


更多內容可以閱讀:在哥斯大黎加第一次爬樹



這種樹長得非常神奇,竟然還有這種橋狀式的!



 


第九件事:吃哥斯大黎加的水果

認識當地水果是我到每個國家的任務之一。

這點讓我再度確認,哥斯大黎加真的和台灣的氣候環境很是相像,水果跨越幾千萬公里之後竟然撞果!最盛產的香蕉、木瓜、鳳梨、西瓜、芒果之外,竟然連榴蓮、紅毛丹、山竹、龍眼、波羅蜜都有!

好像回到台灣了!


還有很多我叫不出來的水果。

當然我的另一個樂趣就是記每個水果的名字。

不過在這裡的農園實在看到太多奇形怪狀的果子,讓來自水果王國的我肅然起敬!





其中這個很像釋迦,長了刺的版本。相當好吃!!



這個味道太怪,不愛。





有人知道下面這個水果是什麼嗎?

看起來好像蓮霧啊!


滿滿一籃是朋友自己的山頭種的,山竹、紅毛丹...連蛇皮果都有!


紅毛丹已經成為當地常見的水果。西文叫做mamón chino


山竹也讓人勾起亞洲的回憶。




不過其中最印象深刻的是這個,是什麼呢?


不瞞您說,就是我來到中南美重新愛上的食物:可可

可可是可可Cacao,一種水果。加工過後的食物就是巧克力啦!

為什麼說是重新認識?因為學會飲用品嚐這個食物,是從這裡開始的。

以下是一段可可的文字介紹:


中南美諸國都有產可可,是經濟價值很高的作物。很多人的疑問是「可可」到底跟「巧克力」有什麼差別。cocoa跟cacao到底一部一樣?

來解惑一下。

一般「可可」指的是「可可果」的種子經過發酵和烘烤之後的產品,傳統是拿來飲用,傳入西班牙之後加入牛奶跟糖,成為眾人最愛的甜食「巧克力」。「巧克力」一般為了降低成本,會將可可脂抽出,混入其他添加物,因此「巧克力」並不是高價的食物,人們也總會把巧克力聯想為高卡路里易胖甜食,然而真正的可可價格不便宜,而且營養價值非常高,除了多種抗氧化物質、可可多酚等有助於抗癌、美容等功效,可可能增強心肺功能、血液循環,體力表現,可可脂是很好的油脂來源,可可中亦有膳食纖維幫助消化,最重要的是吃可可會快樂絕對不是錯覺,裡面的其中一項物質會讓心情愉悅。說了這麼多,這些營養在純度越高,加工越少的可可中才保存得了,不過作純可可的工廠真是少之又少。

cacao來自náhuatl(cacáhuatl),字義是上帝的食物。一般是西文國家使用的字,(音進卡靠屋)而cocoa則是英文。不過也有人認為cacao指的是純可可,而cocoa是加工過(或把可可脂抽出來)的可可。一般人看到100%純可可就可以買了,不過抽出可可脂的可可粉仍可以說自己是100%,標籤不會寫,我們也很難辨別,所以有的純可可還是可以賣到很便宜。

(圖為發酵中的可可)


在巴拿馬我參觀了一個原住民可可莊園,裡面的田園都是原住民自己耕種維生的,整片山頭有點像集體農莊,專栽種「有機可可」。「可可」要做有機很困難,因為可可非常容易受病蟲害及傳染病侵蝕,中南美的勞力廉價,往往可可被賤賣到歐美,以高價賣出,因此下次選購可可,可以看是否有「公平交易」標章(至少被剝削比較少)。 大家都愛吃巧克力,不過很少人看過「可可」長什麼樣子。其實台灣的氣候環境很適合可可生長,我也是回台灣才知道原來「屏東」就有種可可,不過還是非常少數,也許人力成本太高了,要教育大家好巧克力和壞巧克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在中南美洲每個地方都會品嚐當地的可可,和可可結緣,也越來越喜歡可可原始的味道。我們常喝的可可牛奶其實幾乎沒有巧克力的成分,而歐洲的巧克力又大多被加工太多,中南美比較容易可以找到傳統的「可可」飲品。我們從果子摘下來,看他們把可可頗開,之後會把種子曬乾、發酵,之後再烘烤就可以得到chocolate nibs。可可種子整個可以直接吃,把nibs取出之後再磨製就會變得像paste那樣糊狀的,口味苦澀,是100%可可(這才是你真的樣貌啊!)有些人喜歡加入純蔗糖(raspado)、薑黃、肉桂等,吃起來就非常美味了。



剛剛說為什麼要把可可脂抽出來呢?原來這些可可脂可以拿來做化妝品。(原來的巧克力只放入少量%數的可可脂)可可味的乳液、洗髮精、肥皂,哇!可能會一邊差擦一邊吃(誤)。

如果你很難理解為什麼我會說很多地方的可可都不是可可,它們其實很好喝啊!那我舉個例子,就很像在國外喝珍珠奶茶,國外的人可能會覺得好喝,但我們一喝就會馬上想翻臉。你如果知道「好的東西」的味道是什麼,之後其他的東西根本就難以下肚。


希望大家有一天都可以品嘗到「可可」真實的味道。



--------------------------------------------------------

墨西哥是可可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在馬雅文化和阿茲提克文化裡面有很多關於可可食用的記載。有持續追蹤粉專貼文的人也許記得我曾提過chocolate來自nahuatl(古瑪雅語言之一),意指「苦水(agua agria)」。可可最開始被發現的食用方式是飲用,作為祭祀用途,非常苦澀,亦能藥用。而現在我們說的「巧克力」一般指工業化加入很多人工化學添加物、大量的糖、奶粉並被抽出可可脂的高熱量甜食。



中文所說的「熱可可」,其實只是有著些許巧克力味道的甜飲料,和真正可可的



味道天差地別。黑巧克力、可可粉,較為接近,但仍因加工而轉變味道。可可本身是非常有益健康的超級食物super food),內涵多種抗氧化成分、維生素和可可脂,可達提神抗癌效果,anamamide則是讓我們快樂的成分,好處數不清。

拉美各國均有大量種植可可的農地及飲用可可文化,對馬雅人和其他原住民來說,可可在其飲食中佔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現今許多原住民部落依然以可可種植維生。中南美洲因地處熱帶栽種可可量大,卻少有真正的有機可可,因為花費不貲,人工昂貴,照顧不易。



讀到這裡表示你對可可一定有某一程度的喜愛,想品嚐一下這神奇的水果本色嗎?

關於可可,我發現人家是他鄉遇故知,我是我鄉遇故知,台灣竟然有種可可,而且還是比賽冠軍常勝軍:歡迎光臨福灣巧克力莊園




第十件事:用當地食物料理

用當地料理時,可以看到國外的食物為什麼和我們不一樣,除了享用之外,更是一種實驗和參與的過程。


這道是海邊老闆為我煮的一道據說是黑人文化的產物叫做rasta pasta。是指很像他們頭上的髒辮嗎?帶有椰奶味道、海鮮和鹹豬肉,搭上各種香料就完成的美味菜餚。


料理成為旅行的一部分後,會開始接觸當地市場:看當地農作物和買賣過程,有時候會撞見不知名的作物,有時候則會發現和家鄉雷同的物種,卻又有幾分不一樣,當地人料理方式也完全不同。


比如說拿到這個像芋頭的根莖類,打算蒸熟了來吃,做成了莫名其妙的間菜色,雖然看起來不怎麼樣,吃起來不差。這樣也漸漸和各種食物摸熟了,大嘆著食物種類的千奇百怪。






有時候就著手邊的食材,一包泡麵、花生、麵包等等,創造出奇怪的搭配,吃的不是哪一國的食物,而是「自己」的食物。能這樣發展千奇百怪的創意,很有意思。每次我在旅宿別人問我在煮什麼我都很難說明,因為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之後會變成什麼。可能因為買了一個新奇的蔬菜就丟進去煮,或是臨時想用調味料時才發現自己只帶了咖哩粉,於是那段期間的菜色總是咖哩的味道。



有時候即使是很平常的東西,添加了一點當地風味就變得很有記憶點。黑豆完全就是中南美的元素啊!


yuca是樹薯,也就是據說是珍珠奶茶珍珠的原料。當地人把它裡面塞入肉碎炸來吃,有點可樂餅的感覺。




















哥斯大黎加把玉米放到攪汁機炸出汁之後和水揉了之後作出了玉米煎餅。同樣是玉米,亞洲沒有這種吃法。


自己煮,其實才是真正的精彩。



下面這一張的黑豆說明中西方對豆子完全不同的想像。他們的豆子一定是鹹的,而我們則愛吃甜的。



而這道則是相反的概念,同樣是炒飯,當地依樣會炒飯,只是炒起來的飯還很硬,當然也加入了哥斯大黎加基本配備lizano、香菜和甜椒。

完全不同的滋味啊!



又比如有一天我很想吃蛋餅,沒做過蛋餅的我查了網路,發現原來食材這麼簡單,只需要麵粉和水而已(當然有地瓜粉的版本就省略了)。無法完全相同的限制反而激盪出食物不同的可能,當時用了全麥麵粉作出了這道沒想到這麼容易就做成的蛋餅。

那天還順便搭著哥斯大黎加的起士玉米餅,兩種都很好吃耶!


對當地人來說可能沒什麼的蛋餅,麵皮加蛋,很代表台灣嗎?也許不是,不過與其說是最具代表性的滷肉飯或珍珠奶茶才是家鄉,我覺得這個小吃也有著一樣的魔力。可能是在努力和幻想的過程中我不知不覺很接近家鄉,反而會為對因為淋上了不同醬油而無法讓其他人享用最道地滋味感到惋惜不已。

原來一個食物的精髓是在於每一道食材彼此的組合,少了一點就會差很多。


我常覺得食物是最好交朋友的機會,在料理的過程中於是就勾勒出彼此家鄉的某個樣子。


因為旅程的點滴,從「挑選」食物的角色成為「製造」理想食物的角色。不上餐館的話餐桌上幾乎無肉,帶著玫瑰鹽、咖哩粉、酪梨、麥片、麵包或藜麥,換一間旅宿還是能繼續的吃的食材,每到一個地方就買水果來吃。不知不覺,下廚對我來說變得很家常,對於能在廚房和陌生人一塊吃飯,看看別人餐盤中的食物,有機會的話交換來吃。只去了少數的國家,味蕾卻在環遊世界。





關於哥斯大黎加還有很多可以做的啦!比如一定要嘗試世界唯一連11座的溜所canopy (我找不到我拍的照片了),在叢林裡玩起來好刺激啊,還有空中飛人姿勢版,太過癮。或是要洗洗他們的泥巴浴,把全部的黑泥抹在身上,曬乾之後再洗掉(雖然溪水超凍),皮膚感覺好像重生一樣的Q彈;可以去動物保育處跟一個tour認識當地動物,近距離觀察稀有動物們;或是看釋放超大海龜,好療癒...






這個阿根廷家庭從阿根廷一路開卡車三年半周遊列國到了哥斯大黎加,他們正打算一路前往美國阿拉斯加。這卡車改裝後可以煮飯、睡覺,他們好像沒有歸途,就這樣生活在旅行的路上。

而我們在同一間旅宿正好多短暫住了一個月的時間。


在茫茫人海裡你遇見了我,我與你說了話,於是就成了朋友。

生命就是很多擦肩而過,不是嗎?



其實不一定要做什麼,好好感受這個國家的Pura Vida吧!






1,328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我在台灣旅行|來去台南漁光島 安棲之嶼

近期每年都舉辦的藝術節的漁光島突然成了台南的光觀要事之一,不在台灣的日子裡突然感到有時台灣很陌生,因此一有機會就想好好認識那些沒到過的角落。而即使身為半個臺南人,對台南的認知也始終引盲人摸象,高中大學一次次的活動恰巧的與台南有了聯繫,好像重回母親子宮一般,從此對台南生了一種...

Comments


bottom of page